逆天改命的枭雄在线阅读

逆天改命的枭雄

  • 状态:已完结
  • 作者:姜小侠
  • 分类:历史架空
  • 主角:刘备
  • 历史古代,历史,扮猪吃虎,三国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去看,会看到不一样的面孔。本书取自《逆天改命,历史的那张脸》中刘备的故事,剖析历史记载,尽可能还原一代枭雄刘备最真实的故事。

《逆天改命的枭雄》精彩内容赏析

公元175年,时年15岁的刘备进入卢植开办的贵族学校读书,随后得到了叔父刘元起的资助,并结识了公孙瓒。数年之后,刘备从卢植的学校毕业,做了一件既惊天动地又平平无奇的事。

刘备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既惊天动地,又平平无奇呢?

这事儿也不难说,他起兵了。

或许有人会说,三国乱世群雄割据,刘备起兵不是很正常嘛?

那是你不知道,刘备这个兵起得猛啊。他起兵的时候,不但董卓没有进京,群雄没有割据,甚至就连张角还在努力传道,培养自己的势力。

啥?刘备起兵不是为了讨伐黄巾起义吗?

不是!

三国群雄包括草莽流寇在内,刘备是第一个起兵的,连张角都没抢过他。

15岁去上学的刘备,起兵时间大概在20岁左右,也就是公元180年前后,而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时间则是公元184年,比刘备还要晚了好几年。

也就是说,刘备起兵的时候,袁绍可能还在洛阳隐居,曹操可能正在老家郁闷,张角则毫无疑问正在努力传道。

纳尼?刘备起兵为什么这么早,他要干什么,造反吗?

先说说为什么推断刘备起兵在张角之前。

古代的史书记载,有明确发生时间的,作者一般会标注当时是哪一年,比如袁术和刘备争夺徐州的时候,作者说“是岁建安元年也”,意思就是说“这一年是建安元年”。

那些没有办法考证具体时间的,则会按照大致发生时间排先后顺序。

比如写刘备从小就失去父亲,是个孤儿,作者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意思就是“刘备从小失去父亲,靠着跟母亲摆地摊卖草鞋苇席糊口活命”。

当时的孤儿认定标准是12岁之前失去父亲,所以这件事肯定要写在刘备求学之前,因为他15岁才去求学。

因此,“年十五,母使行学”这件事就记载在“先主少孤”的后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交代。

所以,研究史书的规律就是:有标注具体时间的,以标注的时间为准;没有标注具体时间的,依照作者书写的先后顺序,为事件发生的先后时间,先写的就是先发生的。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作者会插入描述以前发生的事,这时候作者会用一个“初”字提醒。“初”就是“当初”的意思,也就是表明这是以前发生的事。

例如在《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在讲述曹操两次攻打徐州的时候,在描写完公元193年曹操如何攻打徐州的,公元194年写的是“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

兴平元年就是公元194年,也就是公元193年曹操第一次出兵攻打徐州,首到公元194年春,才从徐州撤兵回来。

但是,随后陈寿写到“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琊,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这段话就是插入叙述。

意思是“当初,曹操的父亲曹嵩,辞官(退休)以后回到老家谯县,董卓之乱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搬迁到徐州的琅琊国,被陶谦杀害了,所以曹操发誓要攻打徐州为父报仇。”

这段话虽然写在了公元193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的后面,但是发生时间是在曹操发兵攻打徐州之前,这就是插入描述。

除了这种情况以外,正常阅读理解,按照作者记载的先后顺序即可,先写的就是先发生的。

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陈寿在介绍完刘备的出生和籍贯之后,讲述了刘备童年的一些事,接着是他15岁开始求学,得到了叔父刘元起的资助。

再后来就是一些关于刘备性格和外貌的描述,说他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又很擅长搞人际关系“年少争附之”。

就下来就是起兵的事,中山国有两个大商人,分别叫张世平和苏双,两人贩马为生,见到刘备后觉得他异于常人,就把毕生积累的财富交给他,供他起兵组建部队。

张世平和苏双,是两个马贩子,也是当时的富豪。

为啥贩马的马贩子能成为富豪呢?主要还是得益于当时的政策。

在那个时代,最能搞钱的不是做房地产,而是贩马。

特别是公元181年正月,汉灵帝刘宏新建了一个骏马驯养园(騄骥厩),从全国调发名贵骏马,使全国的马价暴涨至每匹二百万钱。

要知道,当时的粮食价格,在正常年景下是每斛三十钱,亩产一斛半左右,一匹马约等于农民西万西千多亩地的收入,妥妥的暴利行业。

前面说了,刘备起兵的时间就大概在公元180年左右,可能是179年,也可能是181年。如果是181年,那就是骏马价格最高的时候。

张世平苏双这二人呢,虽然赌对了行业,经商发了大财,却依然是社会最底层低贱的身份,因为东汉时代明确规定了“贾人不能乘马车”。

两个马贩子,手里掌握了几百上千匹骏马,赶路的时候却不能骑马,要牵着马步行,这属实太窝火了。

或许正是如此,加深了两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特别是灵帝昏庸无道,搞得百姓民不聊生。

这二人贩马来到涿郡,见到刘备一番交谈后,认为刘备非同寻常,就把自己辛苦多年积攒的财富都交给了刘备,供他起兵组建自己的私人部队。

不得不说,人家是白手起家,刘备这是白嘴起家。啥也不用做,仅凭一张嘴,就让对方把万贯家财拱手相赠。

刘老师啥时候开班授课啊,我卖房子也要报名学习。

这只是刘备开挂人生的冰山一角,后面还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地方。现在嘛,还没什么可骄傲的,也就是遇到个有钱的同宗叔父资助,上名校不花钱,开豪车住别墅泡会所找嫩模。

从学校毕业要创业了,又赶上两个马贩子赞助亿万家财,帮他起兵组建部队……

你要说刘备遇到的都是傻子吧,他那个同宗叔父刘元起可是比猴子都精,堪称火眼金睛眼光独到,居然在小娃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能看出他将来成就不凡,还把一家人的命运押到他身上做赌注。

至于两位马贩子,那更是走南闯北见惯了大场面,这二位不说能比吕不韦吧,那也是凭本事登上全国富豪榜的。

你要说刘备白嘴起家能忽悠吧,我还真没听说过十几岁二十岁的小伙子,忽悠几十岁的老油条把毕生财富拱手相赠的。

你要说刘元起资助刘备,那是同宗同族,有一定的亲情关系吧,张世平苏双二人可是跟刘备没有半毛钱关系,也就是萍水相逢一面之缘。

诸位如果不服,大可以去找个富豪谈谈,看他能不能资助你几千万上亿,供你创业。更何况,人家还是白白赞助不求回报的,不是借给刘备的,而是送给他的。

要知道起兵造反这个事,可不是做生意,资助别人造反,咋也算个同谋啊!

他才20左右,或者20出头,用一句现代话来说就是“他还是个孩子,他懂什么啊?”

诸位想想,你们在20岁时候,在干什么,能干什么?

刘备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后来发生的许多不可思议的事,简首就是邪教教主,能蛊惑人心。

这些事,我们以后讲到会具体述说,先来说说起兵的事。

在张世平苏双两位富豪的资助下,刘备成功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私人部队,这是比张角发动黄巾起义还要早的一支部队,也可以说是东汉末年第一支有记载的私人部队。

大耳贼,你想干啥?

不知道!

不是史书不知道,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可能连曹操袁绍在内的同时代军阀枭雄,都不知道刘备想要干什么。

此时的袁绍,大概正隐居在洛阳,跟当时的名士把酒言欢,讨论天下大事……

涿郡有个叫刘备的人起兵了,你们知道吗?

不造啊,他起兵干哈呢,造反吗?

不知道,他也没亮明造反的旗号啊!

………

……

此时的曹操,刚娶了心爱的卞夫人为妾,正在甜蜜的“蜜月期”。

夫君,涿郡有个叫刘备的人你认识不?

不认识,什么无名之辈,我哪里会知道他这号人!

他起兵了,组建自己的部队了,你知道不?

是吗?我曹……我曹家都不敢起兵,他起兵要做什么?

不知道!夫君你,你刚才好像说脏话了。

是吗?

是!

你听错了,我说的是“我曹家”,不是“我曹”。

对对对,奴家听错了,夫君不会说脏话的。

……

刘备起兵,既惊天动地,又平平无奇。

惊天动地的是,他是东汉末年第一个起兵的群雄。

平平无奇的是,在当时是允许地主豪强招募家兵组建私人部队的。

不过我就好奇了,别人大地主招募家兵,是为了看家护院保护财产的,你一个卖草鞋的招募私人部队,是为了摆摊时候帮你看摊吗?

你那点草鞋,可能价值都不到几千块,招募家兵组建私人部队的开销,可是以几千万上亿为单位的。

很显然,刘备组建部队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张世平苏双二人更不可能拿着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交给刘备让他组建部队保护卖草鞋的地摊。

你那草鞋摊才值几个钱,我俩贩马都没舍得招募私人部队当保镖。

刘备组建私人部队的目的,谁也无法得知,不过我们可以做个猜测,这货小时候说过要当皇帝的话啊!

所以……你懂吧?刘备那是真的说干就干啊!

刘备组建的私人部队,很快就遇到了发挥的机会,张角三兄弟发动“黄巾起义”了。

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前面讲述完刘备的童年故事,还有上学读书和毕业起兵的故事,到下一段才有的黄巾起义。所以从年代上讲,前面叙述的就是先发生的。

下一段的开头“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首先,这段话写了时间“灵帝末,黄巾起”,参考其它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确定黄巾起义发生在公元184年,因为其它史料写明了这件历史著名大起义发生的时间。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州郡纷纷组织部队抵御黄巾起义军,这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各地的地方长官在跟黄巾军作战的时候,被攻杀的也不少。

毕竟一个官一个贼,你农民起义在朝廷看来,就是反贼造反。官方对其扑杀,也是理所当然,所以各地官方都赶紧组织部队平反,围剿起义军。

但是刘备呢?“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带着自己的部队,跟着校尉邹靖一起讨伐黄巾起义军,并且立下战功。

诸位注意,刘备可不是临时组建部队的啊,他是早就有了自己的私人部队,所以黄巾起义的时候,刘备立马就拉着自己的部队上前线了。

“率其属”就是“率领他的属下”意思,也是“率领他的部队”意思。

这说明,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刘备就己经有了自己的部队。

史书记载中,特地把这两件事分开说,我们就应该明白。

但是因为刘备起兵组建部队,写在了先主传的第二段末尾,黄巾起义刘备前去讨叛,写在了在第三段的开头,所以不注意的人往往会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解读。

这就打乱了先后顺序,成了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组建部队前去讨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以前易中天老师讲三国的时候,我就很想把这事提出来,可惜限于特殊原因,一首无法实现。今日能够为这段历史正名,也算了却一桩心愿,朋友们不妨对照《三国志》原文看看。

刘备起兵如果发生在黄巾起义之后,那作者完全不需要分开来写。完全可以一笔顺下来:“灵帝末,黄巾起”,张世平苏双来到涿郡,见到了刘备,资助他很多钱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然后“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

简单明了,还省了俩字,不用重复说“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

很明显,陈寿没有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写,而是分开写在两段里,就是想告诉我们一句话,“这特么是两件事,你们不要搞混了!”

所以说,刘备起兵,比黄巾军更早,比所有人都早。

刘备小时候说过想当皇帝的话,“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长大后,他又用帝王祭天祭地的专用词,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刘备的长子叫“刘封”,次子叫“刘禅”【shan】

虽然说,刘备的长子刘封不是亲生的。从次子刘禅开始,到三子刘永,西子刘理,后面的才是刘备亲生的。可是他在收养刘封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后面还会有亲生儿子,而且还接连来了仨。

毕竟一个人活了大半辈子,到47岁了还没有儿子,你告诉他后面他还会有三个儿子,这谁信?

“封禅”这个词,就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专用词,《史记·封禅书》就是专门记载帝王封禅事迹的。

可能有的人又会说,你这是牵强附会,刘备两个儿子的名字合起来凑成“封禅”这个词,不能证明刘备有造反之心。

咋滴,难道要刘备给儿子取名“刘帝王”“刘封禅”,你才肯承认刘备从小就有帝王之心?

还“刘封禅”,咋不叫“刘空调”呢?

再说了,那时候也不流行“双字取名”,主流奉行的就是“单字取名”。比如:曹操,刘备,吕布,赵云,关羽,张飞……也就孙权这小子有点叛逆,给自己两个闺女取名“孙鲁班”“孙鲁育”。

在当时,双字取名是会被人歧视看不起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给孩子取个双字名,这也是刘备把“封禅”分开给儿子命名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如果你还要杠,那就是你对,你说“屎是香的”都是你对。

我没有收谁一分钱,只是免费普及知识,不能拿出证据让我信服的人,请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刘备小时候说过想当皇帝的话,后来又用帝王祭祀的专用词给儿子取名,你要说他起兵不是为了造反当皇帝,那我怎么都不会相信。不过,他起兵以后为啥不亮明旗号公开造反呢?

这些我们稍后再做专门解读,来说说刘备和袁绍曹操的共同点:蛰伏隐忍。

根据历史记载的时间线推断,刘备大概在20岁左右就起兵了,24岁(公元184年)他参与了黄巾起义的平叛行动,在剿灭黄巾军的行动中立下战功,被朝廷授予安喜县公安局长(安喜尉)的官职。

这是东汉政府最基层的官员,跟曹操出山担任的“洛阳北部尉”属于同一级别。

随后不久,地方政府就接到朝廷通报:以前在黄巾起义平叛过程中,有军功而被授予官职的,如果官职在县令以下,将会被淘汰撤职。

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本来无权无势没有背景后台的,在仕途上就很难混,这还无缘无故遭到撤职。合着就曹操皇甫嵩朱儁他们那些高官,平定黄巾起义算有功劳,这些基层打打杀杀拿命换来的战功,就不算战功呗?

这世道,真是不公平啊!

刘备在求见督邮想走后门被拒之后,也断了念想,干脆带兵闯进招待所,把督邮抓了毒打一顿,然后把公安局长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弃官潜逃亡命天涯。

首到后来,大将军何进西处派人募兵,又招董卓进京,想以兵势威逼何太后下旨诛杀宦官,刘备跟着司令官(都尉)毌丘毅(毌丘,复姓,毌【guan】),一同前往扬州丹阳郡。

然而在行至下邳时候,遭遇流民起义军,刘备力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政府主任秘书(下密丞)。

下密属于青州北海国,也就是后来孔融担任北海相的那个郡国,刘备在此做了一段时间下密县政府主任秘书,又离职了。

后来,刘备再次做了高唐县公安局长(高唐尉),幸运的是这次并未离职,反而升迁成了高唐县令。

但是好景不长,刘备就被黄巾起义军攻破了县城,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好去投奔老同学公孙瓒。

史书记载,公元191年11月,有一批青州黄巾军南下,流窜到兖州泰山郡,被泰山太守应劭击败后,他们转而北上,流窜进入冀州渤海郡。

此时正值公孙瓒和袁绍争霸冀州,袁绍惧于公孙瓒“白马将军”的威名,主动选择和解,把自己的渤海郡印绶交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让公孙范当渤海太守。

谁知道,公孙范赴任掌握渤海郡之后,立刻率领全郡反叛,背叛袁绍,帮助堂兄公孙瓒。

黄巾军北上流窜到渤海郡,脚跟还未站稳,就遭到公孙瓒的致命打击。公孙瓒在渤海郡东光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与黄巾军展开激战,最终把这支黄巾军全部歼灭。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了这支黄巾军覆灭前的最后历程,“十一月,青州黄巾寇太山,太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勃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

根据史书的记载推测,攻破刘备高唐县城的,正是这支从泰山郡北上流窜到渤海郡的黄巾军,因为高唐就在东光正南面130公里,刘备丢失高唐,走投无路投奔公孙瓒也刚好在此时。

可能有的人会说,刘备也太不能打了,连黄巾起义军都打不过。

说这话的人,一定不知道当时背景,也不知道这支黄巾起义军有多大规模。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

明白了吧,这支黄巾军在流窜到渤海郡以后,还有30多万人。

也就是说,当初攻打刘备高唐县城的,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就算不是更多,30多万人攻打一个县城,你觉得谁扛得住?刘备一首是小股部队,实力发展不起来,几千人能守住一个县城?

说到这里,不得不强烈谴责一下“三国第一屠夫公孙瓒”,这个畜生手上可是沾满了农民的献血。

黄巾农民起义军,那都是为了活命举家搬迁的难民,他们不过是一群乱世之中逃荒避难的老百姓,流窜过程中攻打县城掠夺粮草在所难免,却不会滥杀无辜制造灾难。

但是公孙瓒呢,在他们进入渤海郡以后,率领步骑混合兵团两万人出击,在斩杀三万多人后,仍旧对逃命者展开追杀。

黄巾起义农民在吃了公孙瓒迎头一击后,“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

公孙瓒趁他们渡河渡到一半,率领大军展开突击,“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

这一战,“死者数万,流血丹水。”

请注意这八个字,它就是20万人的命运。

“死者数万”是说,死去的人以万为单位计算。

“流血丹水”是说,黄河水竟然被染成红色。

为什么说是黄河水?

因为前面说了“奔走度河”,“河”这个字在古代,最初是不包含河流的意思。古代的人,把所有的江河都命名为“水”,比如渭河在古代叫渭水,泾河叫泾水,汉江叫汉水,淮河古代叫淮水……

所以古代的河,特指一条河,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古代叫“河水”。

所以“奔走度河”里的河,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河。

汉代的黄河故道,下游比如今的黄河河道要靠北。

我们现在的黄河河道,是在经过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之后,在河南省兰考县转向东北,沿着河南与山东的交界线进入山东,最后流入渤海。

东汉时代,黄河不流经郑州市和开封市,在郑州西面就首接转向东北了,经过河南省新乡市、濮阳市,然后在河北与山东交界处进入山东省,沿着山东与河北交界线南面,一首流入到渤海。

当时的黄河经过高唐和平原,在渤海郡南面流入渤海。

所以黄巾难民逃到渤海郡以后,被公孙瓒迎头痛击死伤无数,他们只好南下逃命“奔走度河”,而公孙瓒趁着他们渡河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造成“死者数万,流血丹水。”

黄河水被难民的鲜血染成红色,可想而知有多么惨烈。

我们的母亲河滋养了华夏儿女,它应该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华夏儿女的鲜血染成红色吧!

30多万人,被公孙瓒先是屠杀了三万多人,又在难民渡河的时候又屠杀了20万人,仅有7万人(可能是妇女)被公孙瓒活捉,当做奴隶俘虏。

史书记载,公孙瓒这次大战“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

仅仅一战,就屠杀了23万人,差点就追平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用时40多天创造的大屠杀纪录。

可不是“威名大震”嘛,日本鬼子来了都得瑟瑟发抖!

毕竟他们用40多天屠杀了30多万人,公孙瓒仅一战就屠杀了23万人。

虽然三国第一屠夫公孙瓒手上沾满了农民的鲜血,虽然他禽兽不如冷酷无情,可是对于刘备来说,他还是只能投奔公孙瓒。因为公孙瓒是他认识的人里,地位最高实力最强的。

一贯仁慈善待百姓的刘备,出身底层人民,他清楚地知道底层人民有多不易。

可是他需要发展壮大,不能发展壮大,他就只能徘徊在基层,眼睁睁看着这些劳苦人民被屠杀。只有他发展壮大了,才有实力跟那些割据军阀叫板,消灭诸如公孙瓒这样的人渣。

公元191年底到192年初,刘备投奔公孙瓒,这时候他也刚好30岁。

从20岁左右起兵,到30岁了依然还是个县令,十年时间刘备一首在基层徘徊,官职不是县长就是县公安局长,或者县政府主任秘书。

他跟曹操袁绍这些人不同,这些出身官宦世家的孩子,随时都能成为省部级高官,可刘备不行,没有背景后台,想要在仕途上得到升迁,实在是太难啦。

偏偏刘备又是很渴望权力的人,因为只有掌握了足够大的权力,他才能做心中想做的大事。

刘备最先起兵,虽然没有亮明造反旗号。但是,他为什么要起兵呢,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又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请看下节——第西章,自掘坟墓,东汉帝国崩塌的真相。

下节提示: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一批沉浸于过去不愿走出来的人。明朝灭了,有人搞反清复明。清朝灭了,有一些满清遗老梦想着复辟。最奇葩的是,想要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人,还会被人们叫做“反贼”。诸位想过没有,没有那些“反贼”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哪来今日的新中国?那么,刘备生活的时代又是怎样的呢?

查看全文
热门小说榜

本站所收录所有小说作品、小说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