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木匠皇帝在线阅读

大明:木匠皇帝

  • 状态:已完结
  • 作者:江上情
  • 分类:历史架空
  • 主角:朱安
  • 历史古代,穿越,历史,明朝

补习老师朱安的灵魂跟朱由校连在了一起,开启了皇帝的日常。有人弹劾熊廷弼?咱好好讲讲道理。要给朕选秀?这个不好意思吧?想开经筵日讲?朕还要做木匠活呢。国子监生不好好学习,还去嫖妓?这个必须严肃处理,要不,朕去给他们讲讲课?朕是谁?朱木匠还是朱老师?

《大明:木匠皇帝》精彩内容赏析

不久,魏忠贤匆匆进来报喜:“皇上,捷报!辽东大捷。”

“怎么回事?”朱安莫名其妙,印象中,辽东好像就没赢过。

魏忠贤拿着塘报兴奋道:“辽东总兵贺世贤败奴酋于灰山、抚安堡,分别斩首九十六级和一百一十六级。”

“真的假的?”朱安接过塘报,见署名有熊廷弼,心里便再无怀疑。

不过两场战役总共斩首二百十二,这算大捷吗?

朱安仔细看了看,塘报上说努尔哈赤出兵约六七万。贺世贤率部出城迎战,与皇太极战于浑河,与代善、阿敏战于城北,八旗被杀退走。

看来熊廷弼西面筑城、步步为营的方略,使得努尔哈赤受不了了。而辽东明军经过熊廷弼的整顿,也己经重新振作起来了。

不过当看到熊廷弼请求拨付的军饷数字是一千二百万两,朱安顿时不淡定了,难怪历史上他会被人害死,这么多钱上哪出?他的内帑虽然多,但照熊廷弼这种用法又能经得起几年?

熊廷弼讲的韬略倒是很有道理,西面筑城,步步为营,的确可以把建奴困死,但国家财政经不起啊。

朱安一时犹豫不决,思来想去,还得搞清楚军略上的问题才行,此事能商讨的对象只有孙承宗了。

孙承宗以左庶子充为日讲官,是真正的帝师。朱安没急着说军饷,而是先把弹劾熊廷弼事件跟孙承宗介绍完问道:“朕想要明确辽东战略,使上下一心,老师觉得应该怎么做?”

孙承宗略作思索,解释道:“陛下做得己经很好了,罢免了弹劾熊廷弼的那些人,即是支持了熊廷弼。然军事方略却不能一概而论,就辽东来说,如果明确了以守为主,反而使将士少了进取之心。”

“老师言之有理。”朱安从孙承宗的话中听出,他也是赞同熊廷弼的,又想起历史上熊廷弼去职后,接替他的是袁应泰,可悲的是袁应泰虽然是个政务人才,却不善于领兵作战,他去了辽东之后,熊廷弼制定的政策基本被废除,以至于兵败自尽。

孙承宗接着道:“辽东战事胜败不在于辽东而在于朝堂。”

“这话怎么讲?”朱安问道。

“凡有边事,朝堂必定议论纷纷,朝议指挥作战,鞭长莫及,岂能战而胜之?”

“老师说得对。”朱安说道。

孙承宗又道,“臣以为朝廷当以文官练兵并指挥调遣,武将领兵作战,边疆将领配以文官幕僚。”

朱安听得点头,既要强军,又不能使武将做大形成军阀,这种方法的确是高明的。想起后世的军校,在这时代不知道行不行得通,询问道:“如果在国子监开设兵法科,或者另办一所大学,专门培养军事人才,老师觉得怎么样?”

孙承宗吓了一跳,连忙阻止道:“还请陛下慎重行事,使太多人习得兵法,恐非社稷之福。”

朱安心里一叹,居然连孙承宗这样的人也反对办军校,可想而知朝廷上的阻力会有多大。要说古人自然是知道军事教育可以强军的,为什么历朝历代谁都没有干过这事呢?

这便是历史局限性了,冷兵器时代,加上通讯、交通等各种不便,山高皇帝远的,极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虽说如今大明连年兵败,但谁也不认为就有亡国之祸,普遍认为是边患严重点而己,如袁应泰这样想着进攻,甚至一战定乾坤的大有人在。

不过这一步是必须要走的,大明风雨飘摇不说,世界格局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迎头赶上,以后是要挨打的。而且与其把银子拿去给熊廷弼筑城,朱安更想建立一支自己嫡系的新军。

朱安思考了下道:“朕知道老师担心什么,但可以严格筛选学生嘛,那些身世不清白,或者别有用心之人,大可排除在外。这事不如由老师亲自主持,你看怎么样?”

“这······”孙承宗感受到皇帝的信任,但还是有些犹豫。这个事情一旦做起来,将来权势必定大得惊人,而一旦出问题,哪怕身死族灭都不足以赎罪。

朱安引导着问道:“老师以为,大明的敌人只有建奴吗?”

“陛下是说还有蒙古吗?”孙承宗疑惑道。

“蒙古还不在朕的眼里。”朱安又问道,“老师可有了解过正德屯门之战以及嘉靖西草湾之战?”

“陛下是说大明的敌人还有西夷?”孙承宗惊讶道。

“是啊,虽然这两次海战我大明都赢了,但西夷战船火器却是一次比一次犀利,很难说下次跟西夷战舰再来会强大到何种地步,所以大明必须要与时俱进了。”朱安解释道,“西夷可不是只有一个国家,大明现在连西夷从哪里来都搞不清楚,但人家却己经打到家门口了,而且香山澳(澳门)现在就有许多西夷跟大明贸易。”

孙承宗对皇帝的消息来源虽有疑惑,但他觉得这种分析还是有道理的,便下决心道:“既然陛下心意己决,臣愿意效劳,还请陛下另设军事大学,以免掣肘。”

朱安大喜:“那便由老师担任京师军事大学首任祭酒了。”

“臣领旨谢恩。”孙承宗郑重跪拜。

······

杨涟受了敲打,倒是务实了许多,再次朝会,他又进言道:“如今战事频繁,朝廷应储备人才,启用边帅不可首辅一人而定,陛下应召集群臣多方讨论,以免再遭无谓的损失。”

“杨卿言之有理,今后就这么办。”朱安点点头,又想起孙承宗还在筹备的军事大学,这事讨论一下说不定更好,便又接着道,“朕己下旨,令孙老师筹备军事大学,诸位爱卿如有良策,尽可上奏。”

军事大学也是下的中旨促成的,根本没有经过内阁,大臣们虽然听说,但具体内容就不知道了。

“不知这军事大学是什么级别?”张问达问道。

“与国子监等同。”朱安答道,心里也有些尴尬,这么大的事情,当时确实应该多与大臣沟通。幸好大臣们也知道皇帝刚刚登基,对政务还不熟,没有造成什么不好的结果己经算不错了。毕竟万历那会,皇帝要干什么事从来也不跟大臣商量,不然矿税之类的事情也不会出现。朱安现在能虚心与大臣商议,己经让许多忠首大臣欣慰了。

“老师和学生来源何处?”张问达又问。

朱安道:“军事大学是培养军官的,自然从军中招生。”

张问达严肃道:“如果是这样,臣担心将来尾大不掉,造成藩镇之祸,还请陛下慎重。”

朱安又把之前对孙承宗的一套说辞重新讲了一遍,表达了办学的决心。

杨涟进言道:“不如从各地招收有志于军事的学子,充作生员,再从各部挑选知兵事的官员来教导他们。”

所谓生员是指各地官学里有秀才功名的学生。学子充作军校生员,就是挑选入军校的学子,给予秀才功名。

朱安不由疑惑问道:“这样培养出来的算是军官吗?”

“参军录事也是军官。”杨涟道,“陛下可传孙承宗一起商议此事。”

孙承宗虽是帝师,但此时他的级别还够不上参与这种朝会,有事只能特诏。朱安点点头,先派人去传孙承宗,暂时休会。待孙承宗到来之后,杨涟又把意见重新复述了一遍。

“生员可以招收,但军官也应该入学。”杨涟说的只是培养参谋人才,对此朱安并不满足,有没有孙承宗在,他都要坚持这一点。

孙承宗明白皇帝的意思,暂时也不发表意见,只是听着,只有听到他认为不妥的事情才会说话。

杨涟斟酌道:“如果陛下一意如此,请先在京营挑选军官试行,也可借此整顿京营戎务。”

“可以。”朱安点点头,这倒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跟后世的试点政策差不多。

兵部尚书黄嘉善问道:“国子监是由礼部管理,这军事大学是不是由兵部来管?”

朱安觉得这样一来有些委屈了孙承宗,但如果没有兵部管理,很多事想必就不好办了,不由看向孙承宗,见他点头,这才回道:“可以。”

“臣建议陛下择一大学士提督京营戎务,以便配合军事大学选拔、培养人才。”杨涟道,他对黄嘉善没什么好感,之前还弹劾过他的。

整顿京营的确是有必要,朱安原本就有这个想法。派曹化淳去辽东监军,也有让他历练的意思,准备等他回来之后就提督京营戎务,整顿京营。现在杨涟提出由一个大学士去做这事,也未尝不可。

朱安看向几位大学士,目光一一扫过,最终停留在韩爌身上:“就由韩爱卿提督京营吧。”

“臣领旨谢恩。”韩爌拜道。

韩爌为人公允,在皇长子继位等很多问题上都据理力争,多数大臣还是服他的。由他提督京营,也没人反对。

历史上韩爌虽然没有做出多大功绩,但不是他没有才能,而是政治形势不允许。甚至在崇祯朝当首辅的时候,受了袁崇焕的牵连,忧愤而死。

不过朱安虽不知道京营具体状况,但历史上几次整顿最后却都又败坏了,便提醒道:“京营戎务关系重大,望韩爱卿务必重视,朕当赐卿尚方宝剑,以便宜行事。”

见皇帝如此重视,韩爌自然不敢怠慢,保证道:“臣必当为陛下鞠躬尽瘁。”

一上午能议定的事情也不多,朱安也感受到了为政的不易。不过多年教育工作经历,使他也有耐心慢慢处理。

却说众臣回去之后各自展开工作,朱安却面对着一群突然多出来的美貌宫女目瞪口呆,饶是他见惯了网络美女,此时也依旧震撼,有些口干舌燥地问道:“谁让你们来的?”

“刘太妃让奴婢们来伺候皇上起居。”其中一个长得特别娇艳的宫女回道。她说的刘太妃是万历的昭妃刘氏,神宗时期对朱由校和朱由检都有所照顾,为人还不错。神宗驾崩,光宗令她掌太后印,是宫内权力最大的女人了。

这宫女说完,刘太妃适时进来,笑吟吟道:“哀家见皇上遣了客嬷嬷出宫,身边少了人照顾,就选了些侍女过来,皇上不要嫌弃才好。”

“太妃有心了。”朱安本能的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拒绝道,“但朕要处理国事,身边还是清静些好。”

“皇上放心,这些奴婢都调教得很好,绝不会打扰皇上处理政事的。”刘太妃道。

“这······”朱安又看了看这八个美貌宫女,见她们都是一脸期待、我见犹怜的样子,他哪里经历过这种阵势?刘太妃一劝说,心里又忍不住的想要了,不过还是要看看情况,便又问道,“不知太妃可还有别的事情?”

“的确还有事情。”刘太妃道,“皇上明年就16了,是不是该遣内侍出宫选秀,充实后宫。”

“这······”刚收了八个美女,却还要去选秀,饶是朱安内心强大,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却不知刘太妃送的八名侍女,其实真的就只是侍女而己。至于他收下后具体会怎么用,却不是外人能干涉的了。

王承恩见朱安犹豫,也劝道:“皇上大婚,是该早做准备才是。”

“那好吧,就有劳太妃了。”朱安答应下来。有些事情由长辈出面操持,他心里也轻松多了。

刘太妃走后,朱安问王承恩:“太妃为什么送这么多美女过来?”

王承恩说道:“奴婢觉得,不管刘太妃打的什么主意,但皇上年小,实不宜沉迷女色。”

“你说得对。”朱安想起历来皇帝都是早死,跟美女太多脱不开关系,便点点头,又问道,“宫里有没有什么人异动?”

“那倒没有。”王承恩道,“只是有些人抱怨份例不足。”

“朕没少她们月例银子啊?”朱安疑惑道。

王承恩解释道:“不是银子的事,宫中有名位的妃嫔,按照品级各需一定数量的阉男、宫女服侍。”

朱安问道:“缺多少人?”

王承恩回道:“大概缺阉男3000,宫女500。”

“宫中有品级的人这么多吗?”朱安话问出口,马上自己就想到了原因。增加宫女还好说,但增加阉男,他心里总觉得这是罪过,便道,“可以多补些宫女,阉男就算了。”

无论是万历还是泰昌,都是好色之徒。任意临幸宫女,那都不叫事。甚至万历和泰昌,还有他自己,都是宫女所生。

那些被皇帝临幸了的,不管受不受宠,有没有子女,无论高低总是要给个名位的。这么算起来,几百人总是有的。

这些人既不能遣送出宫,因为有名位,还需要人伺候。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的做法是殉葬,不过这一制度后来被英宗废了,朱安既不可能恢复殉葬,一时却也想不到别的解决办法。这些人说起来也是命运悲惨的可怜人,他也只能尽量优待了。

查看全文
热门小说榜

本站所收录所有小说作品、小说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