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帝国在线阅读

风雨飘摇的帝国

明帝国,在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特殊的政治制度,我写下了这部书。

《风雨飘摇的帝国》精彩内容赏析

我为什么用明成祖朱棣来做为开篇,可能是朱棣比他父亲更像一个成熟的君主。

先不要着急反驳,朱元璋和朱棣两者为政的手段很相像,但性格截然不同。从18年的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爆火,王学圻老师凭借精湛的演技让朱棣在荧幕上活了过来,明王朝的热度也随之水涨船高。

目前网络上普遍认为,明朝最优秀的无疑是倔起阡陌之中的明太祖朱元璋。但我认为朱棣在很多方面比他父亲要优秀的多,至少在眼界和远见方面来说是这样的。

既然我们要聊靖难之役,那咱至少要知道朱棣是个怎样的人。而关于这一点,却是相当的有意思。

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曾经评价过,“明太祖,明成祖两个不识字的皇帝搞得比较好。”而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也曾提到过朱棣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明成祖,真的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吗?

首先一点可以肯定,朱棣的“学历”很高。关于这一点,《明史》倒是没怎么提。这种官修史书都有个小毛病,总是给皇帝的童年生活一笔带过,我相信不止有我一个对这种简略的记载有怨言。《明史》没怎么写,《明实录》倒是很详细,不过和后世评价却是出入很大。咱来看看明实录怎么写的。

“明睿智,仁孝友悌,出于天性。勤学好问,书一览辄记,终身弗忘,五经子史,皆该贯而旁通,天文地志、百家之书得其要领。日从明儒讲论,无厌倦意,虚己纳善,宽仁爱人,意豁如也”。瞧瞧这,看不懂的看众老爷们,给您翻译一下。大致的意思是讲朱棣聪明伶俐,兄友弟恭,勤学好问,这书一翻就能记住,而且终身不忘,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看到这,大家心里都明了,这是给成祖脸上添光呢。

不过可以理解,毕竟《明实录》是明王朝的官修史书,朱瞻基总不能给自己爷爷安排个大字不识的名头。虽然终身不忘可能是假的,但朱棣接受过高等教育是较为准确的,所以我认为,即使朱棣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绝不会差到一定水准。

如果你翻看实录,就会发现太宗实录总是愿意强调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最喜欢的儿子。(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心异之,独钟爱焉。)其比较的对象,大多时候都是懿文太子朱标。而这与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的朱元璋最疼爱长子相悖。可见明实录还是有很大的政治正确在内。

说了这么多,也应该正式进入今天的话题,靖难之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战役。也促使朱棣成为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时间还要回到洪武三年(1370),那时候的朱元璋刚刚平定天下,为了巩固江山,于是开了一半的历史倒车。至于说开了一半,是因为朱元璋的分封和西周分封制与汉初分封有所不同。明太祖秉承“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原则,使得藩王不具有封地的管辖权,也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汉初的七国之乱重演。而朱元璋做为大明股份有限公司百分百控股的董事长自然对自己的做法很满意。因为在他看来,他的儿子们有纵横漠北的能力,敏锐的头脑,和对明帝国的忠心,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想。

这个人叫朱允炆。

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逝世,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而在做皇太孙时,朱允炆就己经在为自己的后来所忧虑。

一日,朱允炆坐在东角门问太常寺卿黄子澄,诸位藩王手握兵权,若是行不法之事,我该怎么办。(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结果黄子澄信誓旦旦的讲述了藩王的兵力仅够自保,不过也确实是这样。朱元璋交给朱允炆的,是一个蒸蒸日上,拥兵百万的强大帝国。他实在没有理由去害怕那些兵力不足万,还是一盘散沙的藩王。

可事情往往朝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这还要从一个叫齐泰的人开始。

查看全文
热门小说榜

本站所收录所有小说作品、小说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