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小柯的新书在线阅读

DZ小柯的新书

欢迎大家阅读我的作品

《DZ小柯的新书》精彩内容赏析

第一篇

做人其实是世间最复杂的事情

(素书》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讲授谋略的操典,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是为人处世、立身成名的最根本要旨。人只有根据这种根本要旨成人立世,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然而,做人其实是世间最复杂的事情。每个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信仰,因而生活的意义自然也就不同。即便是信仰相同之人,也会因个人觉悟的不同,而使人产生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何做人,那么就是:自然、

功利乃天赐,道德、天地靠修行。

就人生的境界而言,冯友兰先生认为有西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咱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这个境界中的人做事总是依照社会习惯或者是依照本性而为,他们完全跟着天地的运转而运转。冯友兰先生说,此时的人类“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会去过多地思考此外的事情。他们不知何为苦、何为乐,就宛如刚出生的婴儿,虽整日笑嘻嘻,也感觉不到快乐。他们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丕想要改变什么,只是跟风跟水地生活,完全不去考虑生活的意义,或者很少去考虑。基至就连“生”与“死”,他们也都不了解。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比自然境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人所以会努力奋进。他们的心中有“我”,且只有“我”,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自己的功利与利益打算。他大多贪生怕死,有时也可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旁边的人也许因他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出发点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他们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数丝,其最终的归宿还是”我”。

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人很容易获取到的,冯友兰先生称之为“自然的创造”。之后的通德与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轻易所能达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他们的心中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着眼点是在公面不在私程伊川所说:“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也就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己达到道德境界的,也许他的行为并没有给现实带来实际的好处,但他自己始终是合乎道德的。

最后一种境界氏地境,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世界—宇宙。个人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所以,对他们而言,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

西种境界间的差异显而易见,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与自我折磨,贤能之人则在道德境界中为社会、为民生谋福利,而圣人则在天地境界中“赞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们见识与享受的世界也不同。

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地当起教授来,什么叫作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之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可以做官。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抱负。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

虽同为教授,身处的境界却截然不同。例如冯友兰先生那样的学者,早己脱离了自然与功利的境界,至于其是否己经达到天地之境,我们无法给他得出确切的评判,但己达到道德境界却是不容置疑的。别人的人生境界,我们无权亦无力评价,但自己的人生究竟在哪个境界,唯有自己最清楚不过。

第二篇

修身是为人处世第一要素

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人品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首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人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着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中国古代士人特别强调修身,认为一个人要成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组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懒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素书》有言:“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这五种思想乃是人生大格局的组成部分,“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人生荣辱成败,取决于能否对这五种思想的正确把握。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德之人更能明白人们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最大的满足。人之生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尊重。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而能令人为其舍命效劳。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品格高尚者可立一生。这就是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或希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业。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生命的精彩。

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所容易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被容貌的美丑所束缚而不考虑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品格之美。事实证明,倚仗外表的人往往因外表面毁灭,倚仗品格的人却因此而永生。

外表的美固然能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但外表的美是会消退的,只能内心的美才能愈久弥真。决定一个人高贵与否,重要的是看他的品行,而不是看他长得如何、穿着怎样。如果你素质低下,终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那么,即使你全身用名牌武装,你也无法变得高贵起来。要让自己变得高贵,首先就得陶治自己的情操,让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内心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仅不受人们的欢迎,反而还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总之,高贵离不开品格的完美。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完美的内心世界,再漂亮的外表,也只能充当服装店里的衣架子而己,而能够让你一飞冲天、成就生命格局的只有你的品格。

第三篇

一呼一吸间万物皆在道中

没有人去问一朵花为什么要开,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地点、这样的一个时节:但是人喜欢思考,所以常常追寻自己生存的目的: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在我出生之前世界是怎样的,它会不会因为我的出现而改变,而当我走后是香们切就又重新同到了原点?所以人就成了来去无牵挂?

但是、人在思考这些凝同的时候,早己经路上了生命的行程。如果人生真的有目的,那么思考之前自己是不是在毫无目的地行走?如果人不去思考这些问题,那么生活还是会按照慨定的轨道走。所以,果妆溪先生说:我以为人生不好说日的,因为目的是后来才有的事。”他说:“整个宇宙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天、地、山、水、各种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开,最后才有人类,有我。人之有生,正如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的。天雨,水流,莺飞,草长,都顺其自然,并无日的。”这也许与黄石公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样的。黄石公在(素书》中说:“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在我们出生之前,身边的一切早己被安排好:当我们去追寻目的的时候,反而就失去了生命的本色。花开花落,流星划过,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也就是我们不该去追寻的东西。在《功夫熊猫)里,有这么一段对白。

乌龟大师:“看看这棵桃树,并不是我想让它开花,它就会为我开花的。”

师父:“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我可以控制果实何时落地,我还可以

控制它何时播种。那可不是幻觉,大师。”

乌龟大师:“是啊,但是无论你做了什么,那个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也许你想要草果或者橘子,但它还是会长成桃树。”

人就像桃树一样,当我们降临到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己经完成了一个转变和过程,但很多东西己经无法改变了。人力无须与天对抗,因为人本来就是天之产物。同样,也要尊重其他的生命,它们也和我们一样。在自然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没有目的,并不等于人就少了轨迹,少了方向。很多人在追求目的的时候反面远离了生活的本真:而如果能够顺从自然的原则,那么事情就会做得更漂亮。

梁激溟先生说:“整个生命的本身是毫无目的的。有意识的生活,只是我们生活的表面。就人的一生那么长的时问言之,仍以无意识生活为多。”格罗培斯说:“最人性的,就是最好的。”这种人性,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性。人并没有刻意要去踩出一条小道来,但是在无意之中就完成了一幅杰作」

王维有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尊。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花不为谁而开,也不为维而落,即便有哪个人或者是野鲁路过,它的开落也与之无关。它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命运,开了,就会落,这就是它的生活。而人在很多时候,也会有灌要我们以这样的姿态去对特的地方,不求问,不求解。而答案自会清晰。

第西篇

在心为德在施为行,德是做出来的

为什么一个“道足以高”的人会“名重于后世”?黄石公这样说是想告诉我们,道德名片是为入处世的最佳通行证。也许你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是如果你拥有美德这张最有用的通行证,你的人生就会熠熠生辉,你将由平儿走向成功。不管时光怎么流逝,美德永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勋章。在美德面前,所有的不幸都会变得渺小。只有美德能让你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一一种精神上的永恒。它可以让你以最大的视野观察宇宙,让你的生命在最高的顶点上俯瞰世间一切,灵魂也便随着生命格局的扩张而提升。

在那些单纯的美色和财富不起作用的场合,和蔼亲切的风度、令人着迷的人

格却可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每一个人做事,要做好事,要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我们每一个人做人,要做好人,要好好做人,做优秀之人。做事先从做人开始,利人利己的事多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成功之道,在以德面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都是不把自己的真正实力暴露出来的人。做人做事不锋芒毕篷,不狂妄,不骄不躁,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现代人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法则、规律、技巧和窍门,才能步人成功者的行列。

做人的成败与做事的成败密切相关。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曾有一句名言:“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的人,永远都是边缘人!”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而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的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快快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还是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蛀就扔掉巨材,天下就找不到完美的良材。要做成大事,须统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上。

北宋名将狄青和猛士刘易之间有过一段这样的故事。有一年,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这名猛士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愚役,对秋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感,秋青带他一起到边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刘易有个不良嗜好,就是特别爱吃若英菜,一频饭吃不到苦美莱就会呼天成地、写不能口,甚重还会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有点怕他。

刘易和秋青一起到边塞后,忙于军务,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的苦英菜很快就吃完了,而边塞又见不到这种野莱。这天,士兵送来的莱里缺少了苦美策,刘易便把盛饭莱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士兵将此事情报告给秋青,状青听了非常生气。

就这种情况而言,刘易这样的人是绝不能留在成边军队中的,但刘易又确实与众不同。秋青考虑,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朋友关系,而且会影响刘易的情绪;但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动摇其他士兵的军心,影响戍边大业。

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买苦英菜。一部分将领见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英菜吃。特别气盛的将领还想去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现在要加强团结,绝不能争一时之短长。”

当这些话传到刘易的耳中时,他非常感动。狄将军派人专程去买苦美菜,刘易竟得自己获得了同情和理解: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刘易觉得是真正顾全大局,宽宏大量。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该再给非常忙碌的狄将军添麻须。

过了几天,刘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说:“狄将军,您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大闹,您不仅不责怪我,还原谅了我,我一定会报答您。”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英莱闹过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将军的宽调胸怀。

狄青不仅征服了刘易,而且征服了其他将领、士兵。更重要的是,他在做事情时站在大局的高度上,不因小瑕疵而影响大局的风范,值得人们学习。狄青的处世方法,不管是谁,都会被他宽容的胸怀所折服。

品德是导引一个人行动的航标,拥有良好的品德,我们才不会在人性的丛林中选失方向。对此,邓肯说: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感不足面己: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而是因为他们专心致志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藏”。的确如此,一个执着于追求高尚品格的人,绝不会轻易受到不良心性的影响,做出有损声誉的事情。坚守人格的人,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并随着时光的流逝,历久弥香。品德是最高的准则,格守信义亦是赢得人心、产生吸引

力的必要前提。它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赖、理解,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当我们的品格将被人认可时,人生的大格局便也开启。

第五篇

拥有悲天悯物的心,生命才能安然适意

黄石公说:“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侧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仁慈而爱人。对人对物有富有同情心。这种人性修为在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对季羡林先生的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年届九十的季老先生,老僧入定般呆坐未名湖畔己近西个小时,可他那只心爱的小白猫仍端坐树端,丝毫没有下树回家的意思。老年白内障、顽固的耳疾使东方哲人耳不聪目不明,但这绝不妨碍他认真护卫树顶上嬉戏的小生命。

季老爱猫,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他也曾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自己非常喜欢小动物。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怡然、坦然、安然、欣然”,总之,让人心静如水。

季老曾经养过两只猫,他同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晚上,两只猫会抢着到季老的床上睡,季老也不加阻拦。不但不加阻拦,冬天到来时,季老还会“在棉被上面铺上一块布,供它们躺卧”。季老在与猫的相处中得到了快乐,也体验过悲伤。

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三步并作一步,手里拿着手电,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猫影顿香。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从此我就失辩了味咪,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地消逝了。我简首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票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遗失了一只猫,却让季老受到了如此大的心灵触动,由此我们不难探知,季老爱猫,不仅仅是因为与动物相处的洒脱和自得,更源于他灵魂深处的悲阀。

拥有悯物之心,生命才会安然适意。就像在佛界看来,世间万物都是拥有生命的,所谓大千世界一花一草皆有佛性,大自然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草一木皆为生命。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存在即为合理,即使我们人类成为自然界的最高生命体,但我们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也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所以。千万不能认为没有生命的事物就不值得去悲惘和珍惜。一个人如何对待生命以外的东两首接美系到他如何对特生命本身。因此,拥有悯物之心的第一步便是学会去珍推身边的一切事物。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的子丰子他家,丰子恺精他坐藤椅。他北藤持轻轻福动一然后慢便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就问为何这样谨小慎微。

弘一法师温和而自然地回答说:“这持子里头,两报靠之间,也许有小安代看。文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即使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在佛家眼中那也是一条生命,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应该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像弘一法师一样对小虫子,甚至草根都怜惜爱护的,还有曹源寺的一位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十九岁时就上了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只被派去替和尚们烧洗澡水。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冲凉一下。他便去提了凉水来,把热水调凉了,他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责备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蝼蚁、草根,这么硬的水下去,会坏掉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用来浇灌,可活草、树。你若无德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呢?”

他于是开悟了,并以“滴水”为号,所谓“曹源一滴水”的故事,曹源既是曹源寺,也是曹溪的源头,这正是真禅的源头,即后来六祖慧能修行过的曹溪。

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株还没有发芽的小草,都是有生命并且应该被关怀的。像弘一法师。仪山和尚一样悲何众生的大德高僧,都有一颗对万物的悲阀之心,它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饱满。长存一颗悲悯之心,不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杯,

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人与周围的事物和自然始终都是融于一体的,关怀它们,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

季镜林先生管经说过,人和动物有一种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生存武食武。为了温绝都会吃其他动物。不过,期虎等野件在吃其他动物的时候,它不会因为动物的修号或度求便悠到同情,但人却不同。人背将会程造一基必须吃动物的通理,为自己做好思想工作,但其中的确有一此人能够调制自己吃肉的欲望,表现出一定的良知和侧隐之心。正是这种侧隐之心,驱使着人们发据自己内心的悲阀、同情、关爱,并且惠及他人。

关怀这世间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做到这一点,你就拥有了慈悲心,是在做善事积善德。如同季老说的那样,多做慈善之事,性灵顿悟,也会成道德高尚之人。

第六篇

爱心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侧隐之心,以遂其生成。”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黄石公对仁爱力量的强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爱人,关心人,同情人都有是因为“仁”。的确,仁爱带给他人温馨的感觉、强大的力量。能给别人带来仁爱的人,必会得到别人的爱心和尊重,能同心中有爱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

盘建禅师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很多误入迷途的人都因他的感化而获得新生。

他的一个学生有偷窃的坏毛病,禅师多次教诲,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不当回事。他后来因为行窃被人抓住,面对找上门来的失主,禅师的众学生感到羞愧难当,纷纷要求禅师严惩那个学生。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感之心原凉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竞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众学生觉得忍无可忍,觉得为了寺院的名声一定要将他逐出师门。弹师不同意,于是众人联名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名上书,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他。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谁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他需要我的教诲!”

众学生听后,心中的不满不知不觉间消散了,只觉得禅师更加令人算数了。而那个偷窃者早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西方文学家萨特认为他人即地狱,他人之所以会成为地狱,是因为他人少了仁爱之心,为己身百般思、千般想,费尽心力攫取种种世俗之利益,由此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于是,自身成为他人痛苦的来源,他人也成为自身的痛苦所在。如何免于痛苦呢?需一颗仁爱之心,舍去自身对利益的热切,善待别人的错误,正如像弘一法师所说:“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过而能改,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一颗仁慈的爱心,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顺仁爱之心,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地位、财富固然重要,而真正使人获得永久尊重和帮助的还是那颗善心。把你无私的爱献给周围的人一一父母,同学朋友以及那些陌生人,既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为自己积攒了良好的口碑。当你陷入困难,需要别人的援助时,你会发现,二话不说向你伸出援手的是那些你曾经帮过的人,不管你有多大的问题,他们都会给你力所能及的支持。

爱心源自无私的付出,爱心是人际间的催化剂,加快了彼此间的情感反应。给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一个超越纯粹利益关系的微笑,一个关键时刻的扶持,即使微不足道,却足以让他们感受到最真实的温暖。当他们回以惬意的眼神,深深的感谢时,你己经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第七篇

仁爱从心做起,人情味由心而生

黄石公在《素书》中对“仁”推崇备至,认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都会随着“仁”而生。的确,我国的儒家思想将“仁爱”置诸高位,对其无尚崇敬。《论语》有日:“仁者,爱人。”何谓仁,即关爱他人。又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叫作“忠”;而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作忠恕之道,亦称之为“仁之方”,即施行仁术的方法。

仁爱思想讲究付出、不计回报,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古来受到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先贤不计其数,不仅如此,他们的仁爱之道常能达到及人的程度。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钢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粉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来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来,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石缝里。

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纷纷夸赞屈原。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我们国家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奇治学,成人后,楚玉得如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后世之人所称颂。

屈原所做的一切正是出于心中的“仁念”,其性情中的仁爱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善良之于人性,就好像食物之于饿欲一般重要。只要心存善念,则风液不起,广施善行,则天下太平。不过,在季老眼中,“仁爱”有大有小,凡是对国有利、对人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益事就是大善: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善积而成仁,仁者则无敌。

蜀主刘备在临终前曾给其子刘禅下过一道遗诏,其中有云:“勿以善小面不为。”这与季老在《有为有不为》一文里提到的观点是一致的,季老认为有些事情是一个人应该去做的,即使很小的善行也要去做,只有小善积多才能成为利天下的大仁。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首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龄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弹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响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仁爱之心让他自省,并以这份苦心换得了小偷的醒悟。禅师送了小偷一轮明月,这轮明月照亮了小偷的心房。给一个小偷以谅解,这是小善,却含大德。

自古以来,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你对他人施予仁和爱,他人才会以德报德。不管你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官显贵,唯有仁爱之心才能让你从容淡定、广结善缘,才更能显现你的情深义重。人生来便受父母之爱恋、兄姊之梯怜,情义仁爱是最早具备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体现人情味,其乃人性中的无价之宝,我们自当珍惜。

查看全文

《DZ小柯的新书》相关文章

    热门小说榜

    本站所收录所有小说作品、小说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